近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了2022年1-8月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廣東省有深圳、珠海、惠州、中山、肇慶、江門、佛山七座城市進入前20,空氣質量位居全國前列。這正是廣東省生態環境質量近年來發生巨大變化的例證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讓祖國大地綠起來、美起來。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新時代廣東改革發展的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任務抓緊抓實。
近年來,廣東在經濟總量長期領先和人口數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水平和改善幅度持續走在全國前列??諝赓|量連續7年達標,2021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4.3%;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原有9個劣V類國考斷面全部消除,茅洲河、練江由污染典型變為治污典范;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約20%,珠三角地區率先建成首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森林覆蓋率提高至58.7%,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南粵落地生根
推動廣東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美麗灣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苯陙?,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南粵大地落地生根。
“廣東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省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笔∩鷳B環境廳主要負責人介紹,在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國家戰略時,廣東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在謀劃全省“1+1+9”工作部署時,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其中重要內容,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在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時,對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均提出明確的生態保護要求;在研究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時,提高一級指標綠色權重。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群眾共治讓污染典型變為治污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秉h的十八大以來,廣東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滿足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需求的工作落腳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從環保的角度來說,廣東的好水在全國是排在前面的,是非常安全的?!苯衲?,省生態環境廳主要負責人曾表示,西江、東江、北江、韓江、鑒江的干流水質以及市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的水質100%達標,是廣東環保一張亮眼的“名片”。
難以想象的是,廣東早些年有部分區域性的河流和河段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累積性污染,在全國“拖后腿”的“壞水”也曾經地處廣東,如茅洲河、練江。
“近年來,廣東在水環境保護方面,堅持保好水、治差水,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笔∩鷳B環境廳主要負責人說道。據了解,近年來廣東為了保好水,大力推進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工作,科學地進行了一輪全省全覆蓋的新的水源保護地的劃定,系統地理順、解決了供水安全、水質保障等方面不協調、不適應的問題。
在治差水方面,廣東也交出了高分答卷。
茅洲河的“回歸”便是治差水的優秀案例?!八奈迨昵?,門前這條河水清澈見底,孩子們都在河邊嬉水玩鬧,好不快活,可后來卻愈發渾濁、臭不可聞。如今呀,這清澈的茅洲河終于又回來啦!”東莞市長安鎮居民李伯在茅洲河邊散步時感嘆道。
上世紀90年代,隨著茅洲河兩岸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加上排污管道等治理滯后,導致污水大量排入茅洲河內,原本清如明鏡的茅洲河一度成為珠三角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水質長期排在全省倒數第一,是環保治理領域的一塊“硬骨頭”。
治差水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進行系統化治理。為了讓茅洲河“回歸”清渠,深莞兩地聯手,由之前的碎片化治污轉為全流域、系統性的治理。
2018年,為提速推進茅洲河污染整治工作,東莞市成立茅洲河整治總指揮部和現場指揮部,由市委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圍繞“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綜合整治目標,實施“六強化六推動”攻堅措施。
“為了快速整治茅洲河污染,我們啟動了污水管網建設、雨污分流工程建設和污水處理能力建設等多項工程。自2016年至今,東莞對茅洲河的整治投入近60億元?!睋L安鎮副鎮長江耀舉介紹,“高峰時有299個施工作業面、2000多人同時在茅洲河開展污水管網工程建設?!苯刂?022年6月底,東莞強化污水管網建設茅洲河流域共建成污水主干管31.7公里、污水次支管418公里,其中長安鎮建成截污次支管390公里,黃江鎮建成截污次支管27.85公里,實現污水管網延伸至每個排水地塊。
如今,碧道環繞、水草萋萋的茅洲河再次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吸引很多市民前來休閑娛樂,成為東莞市的城市新名片。
近年來,廣東“治差水”改變的不只有茅洲河,清甜甘冽的練江水也再次回歸潮汕大地。據悉,練江原本因河水清澈蜿蜒如一道白練而得名,然而上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經濟粗放發展和流域人口快速增長,水質逐年惡化,成為廣東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讓練江被污染的水質再次清澈如白練,是我們最艱巨的任務?!鄙穷^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為了整治黑臭水體,當地呼吁廣大群眾成為練江的“保護人”,在媒體設立“曝光臺”,打造群眾參與環保共建平臺。
在新聞媒體和網絡平臺,汕頭同步開設“曝光臺”欄目,把“曝光臺”制度從練江推廣到全市生態治理方方面面工作,專項曝光環境污染問題,對群眾舉報的問題及時予以回應、落實整改,有效推動群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工作。同時,在練江干支流沿岸豎河長牌、監督舉報牌等,通過獎勵手機話費等方式鼓勵群眾“隨手拍”,暢通群眾參與和監督渠道,營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群眾發現污染問題后及時上報,相關部門很快就會將問題處理好,效率高了很多?!毕嚓P負責人介紹,“曝光臺”制度建立以來,共曝光并解決群眾反映的練江污染問題417個,群眾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感、幸福感與獲得感明顯提升。
據統計,截至目前,廣東原有9個劣V類國考斷面全部消劣,527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茅洲河、練江由污染典型變為治污典范。2021年149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0.5%,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90.2%,均創歷史最好成績。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十四五”期間將實現城市污水全鏈條管理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對于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廣東以空前的力度補齊生活污水管網短板,以超常規的舉措強化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弱項,取得顯著成效。
“記得在早些年,大家都沒有生活污水治理的意識,用過的水隨便那么一倒就完事兒了,村里到處都是泥洼地,簡直是一步一打滑,環境非常差?!奔易V州市增城區派潭鎮鄧村的陳阿姨近些年眼看著污水治理的管網通到各家各戶,豎起了大拇指,“污水都被統一收集,村里路面也鋪上了硬化路面,生活環境大大改善?!?/p>
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處理向來是“老大難”的問題,為此,鄧村啟動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工程,近十多年來,全村累計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站點4座和資源化利用站點5座,鋪設污水主管約6.37公里。全村累計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站點4座,鋪設污水主管約10.9公里。
“近年來廣州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切入點統籌推進,努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睆V州市生態環境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在設施建設方面堅持“因地制宜、應治盡治、以用為本”,通過在各村建設污水管網(或暗渠)統一收集,將生活污水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就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資源化利用(或自然生態消納)等一種或多種方式,組合實施治理輸送至城鎮污水處理廠或自建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或者通過資源化利用的模式進行生態治污。
截至2022年6月底,廣州列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的7224個自然村中,2306個接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3362個建設污水處理設施,1556個通過污水資源化利用模式實現生態治污。共鋪設農污管網8831公里,建成設施站點2489個,污水處理能力達15.3萬噸/日。
“通過實施治理,廣州市農村地區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處理,基本實現自然村全覆蓋,水環境質量顯著提高,村容村貌明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用水安全都得到了保障?!毕嚓P負責人介紹道。
2018年以來,廣東省新建城市生活污水管網約2.9萬公里,目前,全省累計建成城市生活污水管網7.4萬公里,處理能力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2018年以來,全省新增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900萬噸/日,目前全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2947萬噸/日,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根據《廣東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十四五”規劃》,預計“十四五”期間,廣東將新建城市生活污水管網7500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能力達490萬噸/日以上,預計帶動基礎設施投資達800億元以上,實現從排水戶、小區管網到市政管網,再到污水處理廠的全鏈條、一體化管理。
全省空氣質量持續穩中向好
PM2.5平均濃度今年創新低
“全省PM2.5平均濃度19微克/立方米,這是之前不可想象的?!睆V東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今年上半年,廣東PM2.5平均濃度取得了有監測數據以來的新低(最好)記錄。
據統計,2015年,廣東空氣質量已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域實現了PM2.5年均濃度在35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以來廣東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向好,無重污染天氣發生。
“廣東堅持高質量發展,結構轉型、結構調整比較深入、比較全面?!笔∩鷳B環境廳主要負責人介紹,結構減排在廣東當前仍然是大氣污染質量改善的一個最基本的途徑和方法。
廣東省大氣環境治理堅持科學治理為主要方針。在2018年之前重點防控PM2.5、PM10,即以顆粒物、細顆粒物防控為主。后來,臭氧逐漸成為影響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到2018年,廣東適時提出要轉向以臭氧防控為主。
到了2020年,為了達成空氣優良率95.5%的目標,廣東堅持以臭氧防控為核心,提出了32字治理防控的措施和方針,即“突出減排、狠抓重點、精準降超、應急削峰、省市聯動、區域聯治、專班指導、探索示范”。防控以臭氧作為重點,根據臭氧多發、頻發的時段,精細到加油站的日常管理。
據了解,廣東將繼續圍繞美麗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先行示范區建設目標,聚焦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控制,繼續開展工業鍋爐、爐窯等行業治理和移動源污染防治,及時有序依法做好污染天氣聯防聯控工作,繼續保持全省空氣質量持續穩中向好。
廣東五年投入7500億元治理環境
進一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廣東以全國1.9%的國土面積,全國8.9%的常住人口,全國10.9%的經濟總量,在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的前提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發生巨大變化?!笔∩鷳B環境廳主要負責人介紹,近五年來,廣東累計投入近7500億元,以超常規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五年來,廣東環境基礎設施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能力達2947萬噸/日,污水管網長度達7.34萬公里,相比2018年分別增加41%、33%,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2018年不足20%提高到45%以上。珠三角9市全部納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全省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達850萬噸/年,與2017年相比翻番,基本滿足全省危險廢物安全處理處置需求。
省生態環境廳主要負責人說道,生態文明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重要的保障,但要“深入打好”,意味著污染防治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也更高。
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廣東尤其重視環境科技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上的支撐作用。近年來廣東已基本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涵蓋全要素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以及包含智慧監測、智慧監管、智慧決策、智慧政務四大應用體系于一體的生態環境智慧云平臺。
省生態環境部門一直在謀劃生態環境領域高端科研平臺,推動環??萍佳邪l創新。2020年,省生態環境廳與廣州市、黃埔區共建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在生態環境領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并被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體系。
在環??萍挤矫?,為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廣東大力推廣感潮河網區溶解氧調控、區域臭氧污染VOCs和NOx協同防控、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污染物溯源智慧監管技術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持。(記者 薛仁政 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