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br id="y5rip"></nobr>
  • <blockquote id="y5rip"></blockquote>

    廣東:嶺南文化“雙創”工程 延續文脈擦亮文化瑰寶
    2022-10-13 15:33
    來源: 金羊網

    廣東:嶺南文化“雙創”工程 延續文脈擦亮文化瑰寶

    人工智能朗讀:

    一件件文物被拂去歲月塵埃,講述精彩的嶺南歷史故事;一條條歷史文化游徑串珠成鏈,成為人們讀懂嶺南的鑰匙;一項項非遺技藝令人嘆絕,承載著嶺南的記憶與智慧……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程,守住了嶺南文化根脈,擦亮了嶺南文化瑰寶,交出了一份“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的“廣東答卷”。

    實踐探索

    文物活化利用激活文化記憶

    2022年6月11日、12日,來自粵港澳的青年參加“2022年粵港澳青年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體驗活動”,先后前往中山、江門,打卡了古驛道文化遺產游徑、孫中山文化遺產游徑、華人華僑文化遺產游徑,在行走中品味大灣區的文化魅力。這些游徑的背后,是廣東活化利用文物資源的成功探索。

    近年來,廣東通過推動線性文化遺產保護、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推動文物資源活化利用等多個舉措,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活人們的文化記憶。

    廣東文物部門以線性文化遺產形式把散落在嶺南大地的文物文化資源串珠成鏈,以文物文化資源的價值與獨特魅力作為旅游吸引的核心打造不同主題游徑,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利用出新出彩,賦能文化旅游廣泛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8個主題共44條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和70條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這些游徑推出以來,數以萬計的游客踏上游徑,實現了“走讀廣東,品讀嶺南文化”,為廣東文旅融合打造了一張亮麗的新名片。

    廣東文物部門還持續開展古驛道本體修繕和沿線各級文物的修繕和活化利用,梳理從化錢崗古道8個南粵古驛道示范段周邊5公里的文化遺產分布狀況,制定具體的保護方案和保障措施;與相關部門共同做好古驛道示范段建設、南粵古驛道文化創意大賽、藝道游學南粵古驛道少兒繪畫大賽特色體驗賽活動等相關工作,把活化南粵古驛道線路作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此外,廣東文物部門還提高建筑遺產活化利用水平,加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開放力度。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片區,按照“政府主導、企業承辦、居民參與”的形式實施修繕維護,已成為熱門打卡點。在潮州,政府、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在佛山,政府、市場、社會結合,對傳統村落實行保護利用。在江門,開平市倉東遺產教育基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十個優秀推薦案例。

    紅色資源融合

    紅色旅游受追捧

    廣東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播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首次國共合作的誕生地、工農運動的興起地,也是革命文物延續年代最長、序列最完整、種類最齊全的省份。廣東是紅色資源大省,革命文物和革命遺址的數量、級別均位居全國前列;21個市82個縣被列入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是全國為數不多全域覆蓋的省份。

    豐富的紅色資源,為“紅色+旅游”提供了無限可能。完善紅色旅游精品景區體系;推出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紅色+數字化”蓬勃發展……近年來,廣東實施紅色旅游資源融合發展行動,“紅色旅游+”創新成果走在全國前列。

    2019年,廣東遴選推出100個紅色革命遺址,以時空為序,串成9條傳承紅色基因學習體驗線路。2021年,廣東推出10條全省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其中“嶺南文化·人文遺存”等3條線路入選國家“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同時,指導全省各地打造紅色旅游線路,串聯紅色旅游資源。其中,云浮市打造了革命烈士紀念游、愛國人士故居游、革命組織活動遺址游、時代精神傳承游等4條精品線路。

    此外,廣東還打造了“廣東紅色文旅護照”“走讀廣東,粵游粵紅”等系列品牌活動,以“紅色旅游+”推動多元業態融合發展,打造沉浸式的紅色文化教育課堂,激發廣東文旅的新活力;推出“廣東紅色地圖”“廣東紅色印跡圖冊”,打造“廣東網上紅色展館”及“紅色印跡線上展館”,讓廣東的紅色資源“活起來”。

    目前,“主動打卡”的氛圍日漸濃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及家庭游客以假日旅行的方式自發學黨史、主動體驗紅色文化,紅色旅游在廣東民間蔚然成風。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的“五一”假期,廣東全省納入監測的13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共接待游客104.9萬人次(同比增長176.7%,較2019年同期增長4.9%)。2021年“五一”期間,“紅色旅游”關鍵詞搜索量較4月同期環比提升約7倍;對比2019年同期,紅色旅游景區訂單量實現約375%的增長。

    活態傳承非遺

    綻放迷人光彩

    匠心獨運的潮繡、端硯、廣彩瓷、潮州木雕、楓溪手拉朱泥壺,大俗大雅的潮州工夫茶藝,素有“南國紅豆”之稱的粵劇……2022年8月25日,廣東省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精彩亮相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近年,廣東省文化館在傳統節日期間舉辦節慶“嘆”非遺系列活動,讓市民游客近距離體驗各式非遺項目。今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部署開展非遺工坊建設工作。

    這些豐富的非遺主題文化活動以及相關政策,是近年來廣東高度重視非遺的活態傳承、傳播及產業化發展的成果體現。

    近年來,為有效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雙創”工程,省財政安排非遺保護資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傳承人的傳承活動補助經費每年按照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萬元/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萬元/人的標準予以安排,補助標準全國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加強非遺數字化建設,促進嶺南優秀傳統文化“雙創”工程。其中,廣東各地各單位探索非遺與新媒體結合的新路徑,通過AR/VR技術、線上直播、云墟市等方式,以數字技術為非遺賦能。今年春節期間,廣東粵劇院舉辦“線上春班”,在學習強國等平臺輪番展播經典粵劇,讓廣大觀眾線上看戲;組織開展“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將年俗非遺項目相關保護傳承活動用鏡頭記錄下來,通過抖音等網絡平臺廣泛傳播。

    此外,廣東還推出全國首部4K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實現傳統戲劇數字化、網絡化制作和傳播的突破,刷新全國戲曲電影票房新紀錄;粵劇電影《南越宮詞》斬獲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廣東醒獅省級傳承人創編兒童醒獅劇,設計VR、AR醒獅,推出醒獅體感機器人,廣受年輕人喜愛。

    深挖藏品內涵

    文創推陳出新

    近日,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在鄭州開幕。由廣東省內20多家博物館組成的廣東館“粵博創意”組團亮相:水下考古盲盒、“陳家祠”積木、“百變鸮小”手機支架等一系列帶有嶺南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悉數登場,大放異彩。

    近年來,廣東省內各地文博單位推進文創工作,致力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2016年,廣東省博物館、深圳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入選國家首批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2018年及2020年,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佛山市祖廟博物館等單位分別入選首批及第二批廣東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

    廣東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不斷推陳出新。其中,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初步構建起產業發展體系,從“網紅文創蛋糕”到“文創體驗官項目”,相關文創產品深受市場好評;南越王博物院深入挖掘“錯金銘文銅虎節”等館藏文物元素,先后打造了“虎小將”“祥瑞佑寧”等IP形象,相關文創產品受到喜愛。

    “目前,廣東省的博物館文創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睆V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表示,這些個性化文創深挖地域文化內涵,為公眾搭建起進一步認識廣東、了解歷史的橋梁?!袄?,人們從考古盲盒中得到一個小仿制件,可能就會想看看,真件到底長什么樣,這就是吸引他們來博物館的一個方式?!?/p>

    博物館文創創造著社會價值,它將博物館文化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沉浸感和互動性兼具,促進觀眾與博物館的“親密接觸”。不僅如此,文創產品的經濟價值也日益顯現?!稄V東省2021年度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全省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2305款,比上年增長10.34%;實現文創產品收入3993.39萬元,比上年增長20.16%,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線案例

    案例一

    東湖旅店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上塘街70號,昔日幫助營救中國文化名人的東湖旅店,今日成為紅色記憶最鮮活的打卡點。在2020年,作為廣東省唯一入圍項目,東湖旅店保護利用案例以全票通過、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入選“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1941年香港淪陷后,滯留香港的中國文化名人和愛國人士于1942年被陸續秘密轉移內地,通過惠州東湖旅店轉移至安全大后方,有茅盾、鄒韜奮、張友漁等100余人。東湖旅店作為中國文化名人秘密大營救的惠州接送站,成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地。

    2017年3月,惠城區政府完成對東湖旅店的收購;在市財政資金的支持下,積極向省申請保護資金;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在市文物行政部門的指導和文物專家的把關下修舊如舊;廣泛發動征集了一批圖片及實物史料,走訪了一大批文史專家,建成“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惠州市、惠城區兩級黨委政府把東湖旅店的保護修繕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并由市、區兩級財政投入2000萬元作為修繕保護資金,讓“粵港秘密大營救”革命歷史生動呈現,創下了一個文物收購保護利用的經典案例。

    全館展陳面積1200平方米,分為“營救之路”“轉移惠州”和“統一戰線”三大展區,采用文字講述、圖片佐證、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繹等方式,借助雕塑、模型等,全面真實展示秘密大營救歷史。陳列館中,廖承志的“惠州詩草”、鄒韜奮的“早出晚歸”、廖安祥的“源吉行”、茅盾夫婦親自烹飪“年夜飯”等故事,都通過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

    為了讓東湖旅店紅色基因鮮活起來,該項目在展陳上體現一個“舊”字——展出了一萬多張舊照片及一批革命戰士使用過的刀槍炮等實物;在宣傳上體現一個“真”字,邀請當年參加營救的老戰士老黨員講述護送文化人士的故事;在傳承上體現一個“活”字,“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在2019年初正式對公眾開放以來,成為惠州重點紅色教育基地最熱打卡點,開館不到2年時間,接待國內外游客超過10萬人次,線上超過百萬人次。

    2020年,東湖旅店推出了“閉館不打烊在線聽故事”活動,由講解員在東湖旅店現場錄制視頻,在線講述東湖旅店的故事,讓游客足不出戶也能領略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除了東湖旅店保護利用案例,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串聯紅色線路,追尋革命足跡”活動又于近日被評為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繼續展現廣東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成功實踐。

    案例二

    河源“樓鎮彩扎”非遺就業工坊助力扶貧

    利用非遺項目,建立扶貧就業工坊,村集體分紅,村民做股東,河源市和平縣打造了非遺工坊的“樓鎮彩扎”樣本。

    彩扎技藝南遷傳承到嶺南地區后,如今在河源市和平縣形成了“樓鎮彩扎”產業。陳金明是彩扎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從事彩扎工作32年?!耙郧拔覀円恢笔且约彝プ鞣坏男问絹戆l展彩扎技藝?!标惤鹈魉伎既绾巫屵@項技藝幫助到更多人:“2018年12月,在深圳對口幫扶單位和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我們聯合村集體、全體村民共同出資1500萬元成立公司,建立扶貧就業工坊,發動樓鎮村的村民,包括貧困戶在內的村民成為公司股東,并且參與享受公司盈利分紅。這樣的模式,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做到農業生產、第二產業就業和家庭照料三不誤?!?/p>

    “村委投入600萬元占比40%成最大股東,但不直接參與公司生產經營管理,并約定分紅獲利優先用于補貼村民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教育補助?!薄皹擎偛试狈沁z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陳金明介紹,為打消村民怕投資失敗的顧慮,公司設定一戶一股、自愿購買的原則。村民可以現金,或是選擇以土地入股方式,把土地按市場價租給公司,由公司統一流轉;貧困戶家庭由公司擔保向銀行申請貸款入股,然后在每年的分紅里分期償還。公司還為猶豫不決的村民設定為期一年的觀望期,讓他們看到公司產業發展起來后再決定是否入股。

    針對農村留守人員年紀偏大的情況,公司還把原本復雜的制作工藝拆分,細化成若干個小工序。針對每道工序不同的形狀要求,公司研發專用模具,村民依照模具制作成零部件,最后經流水線組裝完成。該方法可以讓一個完全不懂技術的村民7-10天就能熟練掌握技術,制作出合格的產品。

    “樓鎮彩扎”扶貧就業工坊取得成效后,該公司又在和平縣內12個貧困村增設了扶貧車間,提供生產原料和上門技術培訓。截至目前,該公司共吸納近200名村民參與就業,在和平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傳統手工產業。

    據介紹,2019年,該工坊實現銷售收入1100多萬元,獲利214萬元,為樓鎮村集體和全體村民總共發放180萬元產業分紅。

    數說成就

    ●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動文物2.5萬余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開平碉樓與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00余處;11個考古發掘項目先后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1年公布了首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51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位居全國第四;可移動革命文物4783件(套),均為珍貴文物。

    ●目前,廣東全省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6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32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6項,省級非遺傳承人837人。

    ●《廣東省2021年度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顯示,全省博物館“家底”越來越豐厚:截至2021年末,全省博物館達367家;有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82家,數量居全國第二位;博物館藏品達251.98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86263件/套。(記者 黃宙輝)


    [編輯:葛雯萱]
    欧美性欲操b视频

  • <nobr id="y5rip"></nobr>
  • <blockquote id="y5rip"></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