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10月16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捷興 徐興東)今天,歷史的指針指向一個重要而偉大的時刻——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始終對深圳殷殷關懷、諄諄厚望。10年間,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親臨深圳視察,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深圳改革開放發展掌舵領航、把脈定向。
回望過去十年,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始終銘記總書記山高水長的關懷厚愛,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定扛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新任務,以先行示范之為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交出了一份彰顯深圳擔當、深圳作為、深圳貢獻的十年答卷——
深圳GDP總量從首破萬億元到邁上三萬億元臺階,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前海從灘涂一片到大道縱橫、高樓林立,一張白紙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深圳交通從“末梢”到“樞紐”,線路越織越密、越鋪越廣,“三個1000公里”骨干交通網加快構建;茅洲河從“黑臭河”蛻變為“生態河”,深圳“馴水記”為超大型城市水污染防治走出一條新路……
蓮花山俯瞰。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忠 攝
非凡十年,非凡印記。
深圳這座奇跡之城,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步履不停、篤定前行,以奮力實現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歷史新跨越,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發揚特區精神,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9月27日,“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在京開幕。展區內,深圳元素處處可見,一張張精美的圖片,一件件精巧的模型,生動展示了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目標闊步前行的成就,耀眼奪目。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深圳智慧”和“深圳力量”引發參觀者熱情點贊。深圳特區報駐京記者 莊宇輝 李萍 何凡 攝
南海之濱,東風浩蕩。42年前,黨中央作出興辦經濟特區重大戰略部署,深圳這枚關鍵落子,盤活了改革開放的大棋局。
進入新時代,歷史再次選擇了深圳。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及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使深圳成為多重國家戰略交匯地。
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深圳闖關奪隘一往無前,堅定扛起責任為全國發展探路先行。
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深圳的重要使命任務。2013年開始,深圳在全國率先啟動商事制度改革,并以“一號改革工程”的力度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改革,迭代推出1.0“搭框架”、2.0“夯基礎”、3.0“補短板”、4.0“促提升”改革舉措。如今,深圳營商環境改革已步入5.0時代。良好的營商環境持續激發市場活力,深圳的商事主體總量從不足100萬增長至超過380萬,商事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重磅發布。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使命一脈相承。深圳牢記囑托,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不斷擦亮改革開放的金字招牌。
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深圳用足用好綜合改革試點關鍵一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突破成勢,推動先行示范區建設全面鋪開。目前,先行示范區建設56項重點任務中,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等14項已經完成,海洋大學籌建等42項取得重大進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全面落地,47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18條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推廣,示范引領作用充分顯現。
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立足新發展格局,深圳在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目前,放寬市場準入24條特別措施出臺,“跨境理財通”“港澳藥械通”等項目落地。去年,深圳進出口總額3.5萬億元、增長16.2%,其中出口總額連續29年居內地城市首位。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是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耙劳邢愀?、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前海已然成為最濃縮最精華的核心引擎。
去年9月6日,前海迎來了“物理擴區”和“政策擴區”新機遇。一年來,前海緊抓“擴區”和“改革開放”兩個重點,生機勃勃發展態勢生動顯現。數據顯示,去年前海地區生產總值1755.67億元,同比增長10.5%。截至今年8月,前海各部門各單位在投資、貿易、金融、法治等領域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725項,其中在全國復制推廣65項。
做強創新引擎,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
“上午設計圖紙,中午發給樓下的加工廠,下午就可以拿到設計的樣品,然后晚上去調試。深圳的高效率深深地吸引了我?!痹谠浇萍紕撌既藙⑴喑劾?,深圳擁有完善的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是高新技術創業者的天堂。
自2015年在深創業以來,劉培超帶領團隊專注于智能機械臂的研發,如今公司在全球桌面型機械臂市場占有率超過70%,獲得知識產權870項,發明專利638項。
劉培超的故事,是深圳這片創新沃土的一個小小縮影。這座城市匯聚了2.1萬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既有華為、騰訊、大疆等“領頭雁”,也有英飛源、雷曼光電等專精特新“小巨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創新發展實現新跨越。
特別是近年來,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發力原始創新能力建設,面向“卡脖子”難題深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如今,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國家基因庫、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扎實推進,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節點建設提速,深圳基礎研究能力穩步提升。
一組數據對比作出最有力的證明。2012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3.81%,PCT國際專利申請量8024件,創新載體累計757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29萬億元。2021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5.46%,創新載體累計達3070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5170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3.03萬億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深圳不斷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
今年6月,深圳重磅發布《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提出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來產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表示:“‘20+8’政策布局幾乎涵蓋了世界上最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將有力支撐深圳可持續發展,助力、引領我國制造業發展?!?/p>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15016.91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0個集群實現增加值達6271.64億元,占GDP比重達41.8%,發展態勢良好,在穩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足“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前不久,南山茶光-塘朗山遠足徑示范段正式建設完成,這標志著深圳首條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灣通廊全線貫通。
在此之前,8月3日,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舉行2022年第一次會議,提出要高水平建設公園城市,貫通“一脊一帶二十廊”城市生態脈絡,加快推進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規劃建設,扎實開展城市第六立面提升專項行動,著力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40多年來,深圳城市面貌已經煥然一新,這里容納了近2000萬人口生產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提出以繡花功夫將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扎實推進宜居城市、樞紐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高密度超大型城市高品質發展新路徑。
深圳灣總部。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目前,深圳正在高標準實施面向2035年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下足繡花功夫把每一寸土地用好管好。構建“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空間體系,深圳加快建設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和前海國際化城市新中心等重點片區,并在片區間建立高效交通系統。國慶節前,桂廟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雙向隧道通車,實現福田中心區與前海新中心快速聯通。今年,深圳還將有4條地鐵建成通車,屆時地鐵運營網絡里程將超過500公里。與此同時,深圳機場三跑道加快建設,鹽田港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未來深圳將建立海陸空鐵立體交通網,暢通深圳、連通灣區、鏈接全球。
水、電、氣等是城市運行的生命線。深圳全面推進燃氣“瓶改管”, 積極推動藏東南清潔電東送,加快建設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近期,華潤小漠電3號、4號機組工程開工,建成投產后每年將新增發電量105億千瓦時以上,在保障粵港澳大灣區能源安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
一流的城市,不僅要有一流的基礎設施,更要有一流的治理能力。
智治,是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深圳不斷推進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動政府治理“一網統管”,加快政府運行“一網協同”,推動更多政務服務“免證辦”、更多惠企政策“免審即享”?,F在“i深圳”、“深i企”已成為市民、企業日常必備,注冊用戶分別超過了1600萬、200萬。
法治,是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圳全面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推動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平安建設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等立法,運用法治思維方式破解城市治理頑癥難題。
共治,是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機制。深圳持續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引導更多社會組織、志愿者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如今,社區、城中村面貌和治理水平顯著提升,道路更加干凈整潔、車輛停放更加規范,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居全國前列,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生態圈”悄然形成。
發力公共服務,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2021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8萬元、增長8.2%,最低工資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升至2360元/月、1300元/月。手頭更充裕,生活更舒心。深圳這座高速發展的城市,正不斷將改革開放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讓越來越多人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運動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長。深圳加快推進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構建“一網統管、一鍵預約”體育場館預約平臺,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和社會體育場館雙向開放。截止到今年6月份,系統總訂單量約118萬宗,累計入場鍛煉人數近275萬人次。
深具“理工男”氣質的深圳,也越來越有“文化范兒”。這座“圖書館之城”共有各類公共圖書館(室)、自助圖書館合計1012個,現有博物館49座,南頭古城、大鵬所城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區”推進改造提升,深圳歌劇院等“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設計方案已全部出爐,一批世界級公共文化地標呼之欲出。
近年來,一批新的文化地標在鵬城大地拔地而起。圖為鹽田區燈塔圖書館。 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楊少昆 攝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切口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奮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圍繞“住有宜居”,深圳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出臺發展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的政策措施,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參考價發布機制,同時加大土地供應力度,加快建設籌集公共住房,努力讓新市民、年輕人等群體在深圳安居樂業、安心發展。
圍繞“幼有善育、學有優教”,深圳打響基礎教育百萬學位建設攻堅戰,僅2022年一年全市計劃新改擴建幼兒園、中小學校178所,坪山、光明、龍崗和深汕高中園加快建設,全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20萬個。高等教育發展也取得跨越式發展,截至目前,深圳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4所,在校學生14.52萬人。南方科技大學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數學學科是雙一流建設學科。
圍繞“病有良醫”,深圳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深圳,堅持醫療、醫保、醫藥、醫教“四醫聯動”,健全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護人員發展、衛生健康經費保障4個體系。深圳三甲醫院數量增加到30家,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癌癥中心南方分中心正式落戶深圳。截止到2021年底,冠心病等52種疾病門站費用納入醫保統籌基金報銷,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在定點醫院實現全覆蓋。
風勁帆滿海天闊,奮楫潮頭逐浪高。
“深圳要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提高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新時代黨中央賦予深圳的歷史使命?!?/p>
新的征程,新的答卷。勇立潮頭,踏浪前行。
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深圳將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